- 陈心怡;李亚琴;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化,数据资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为探究数据资产信息披露与企业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基于2016—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控制企业规模、类型、经营年限等变量,系统分析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数据资产信息披露能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及审计质量较高的企业中更为突出。因此,政府需加强对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监管,完善数据资产披露政策框架;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策略,优化数据资产信息披露,以提升融资效率。
2025年04期 v.25;No.136 34-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涂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结合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及空间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递降的格局;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内差异逐年缩小,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始终是区域间差异;全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但四大地区均不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东部地区多呈现“高—高”集聚特征,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多呈现“低—低”集聚特征。对此,建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2025年04期 v.25;No.136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楷;杨宏力;
在构建兼顾种植结构非粮化率、产出结构非粮化率和种植收入非粮化率的非粮化测算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2年,我国耕地非粮化水平总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波动趋势。非粮化程度较重及以上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步扩展的态势,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耕地非粮化程度处于较重及以上等级。我国耕地非粮化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多数省份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各省份在象限间的迁移现象不明显。影响因素中,土地生产率、工商资本参与度和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对耕地非粮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老龄化程度对耕地非粮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有效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实施耕地非粮化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构建种粮农民经济效益提升机制,形成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领域的激励机制,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2025年04期 v.25;No.136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慧卿;贺莉津;郭上琳;
基于富裕度和共同度两个维度构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借助综合评价方法对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泰尔指数、核密度曲线、障碍度模型深入考察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并设定2035年监测指标目标值,监测全国及各省份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共同富裕总体水平不高,但上升趋势明显;东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距大于区域内差距,其中西部地区各省份间共同富裕水平的差异尤为明显;富裕度不足及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制约绝大多数省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因素;2022年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35年目标值完成度很低,是阻碍多数省份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各省份应结合自身在各监测指标上的完成度,识别并补齐短板,尽早实现2035年共同富裕目标。
2025年04期 v.25;No.136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