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杨红燕;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从构建内容体系、融入核心价值,优化教学方法、强化知行合一,拓展融入渠道、满足多元需求三个方面找准切入点,在实践中夯实内容体系基础,守牢教学改革阵地,找准精准育人支撑点,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筑牢思想根基。

    2025年05期 v.25;No.13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邓姗;路冰;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内容上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使各门思政课程形成内容衔接有序、方法协同发力的教育体系,通过创新理论性教学、推进情境式教学、开展实践性教学,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实践养成层面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2025年05期 v.25;No.13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认同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杨菁;

    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内在逻辑,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阵地,也是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汇集地。文化认同视域下,高校可以从教学实施方式创新、教学空间形态重构、教学生态体系构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入手,充分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25;No.137 12-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绿色发展研究

  • 数字技术应用与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与案例验证

    尹加琪;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应用对于中小企业组织惯性的革新以及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杭州、绍兴两地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检验数字技术应用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并对作用机制进行案例验证。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组织惯性革新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中介效应。相对而言,数字技术应用对制造业、建筑业中小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赋能效应更强。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优化政策和服务供给、中小企业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和组织惯性革新、行业协会联盟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合作交流等建议。

    2025年05期 v.25;No.137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宗族文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市场化程度与社会信任水平的调节作用

    张莹;

    以2008—2023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探讨宗族文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Heckman两阶段检验法等方法研究发现,宗族文化与企业绿色创新呈正相关关系,而市场化程度和社会信任水平会削弱这种关系。机制检验表明,宗族文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绿色创新。宗族文化在企业绿色创新中具有积极作用,在宗族文化浓厚的地区,企业应积极与当地宗族建立良好关系,充分利用宗族网络获取资源与支持。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可以鼓励宗族组织参与企业的绿色创新项目,实现宗族文化与企业绿色创新的良性互动。

    2025年05期 v.25;No.137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研究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现实考量与推进理路

    周明石;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新时代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从价值维度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以多元协作促进共同富裕,以生态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然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依然面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人才引留机制缺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农业生产性服务不完善、普惠金融供给不足且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对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育、留、用”全链条生态体系;坚持科技赋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农业服务网络;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普惠金融与多元化资本协同机制。

    2025年05期 v.25;No.137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层党组织发挥“头雁效应”引领乡村组织振兴研究

    龙海平;储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能够通过发挥“头雁效应”引领乡村组织振兴。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组织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面临组织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治理能力有待增强、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头雁效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夯实组织基础;聚焦能力建设,破解“本领恐慌”;加强服务型队伍建设,赢得群众支持;注重人才队伍规划建设,补齐人才短板。

    2025年05期 v.25;No.137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刘兴敏;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可从三个方面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效能,二是创新文化体验方式,三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适配度低、数字平台算法机制不完善、人才外流且村民数字素养较低等。对此,建议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优化数字平台内容审核与算法推荐机制,完善乡村数字化人才“引、育、留”机制。

    2025年05期 v.25;No.137 47-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组态视角下人工智能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路径研究

    吴建龙;巩振兴;

    以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TOE框架,采用动态QCA方法,研究人工智能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的协同驱动效应。研究表明:6个前因变量均为非必要条件,智能组织能力与数字金融支持缺失是造成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形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组态路径包括“环境主导—组织能力型”“组织能力—金融支持型”与“组织主导—金融支持型”,且组态模式的路径依赖性较强;我国东部地区依赖智能化环境,中部地区需要平衡智能化环境与智能组织能力,西部地区更依赖智能政府支持。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最佳路径是以高智能组织能力、高智能政府支持和高数字金融支持为核心条件,以低智能基础设施为边缘条件的组态;中部地区的最佳路径是以高智能组织能力、高智能政府支持和高数字金融支持为核心条件,以低智能技术应用为边缘条件的组态。据此,建议强化组织智能与金融支撑,探索多元化路径,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策略,以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

    2025年05期 v.25;No.137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连锁股东对企业管理层年报语调操纵的影响:抑制还是促进?

    韩金红;马成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而年报语调操纵是影响企业年报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选取2008—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连锁股东对企业管理层年报语调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股东能够抑制管理层年报语调操纵行为;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连锁股东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代理成本两条路径来抑制管理层年报语调操纵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管理层权力较大、企业所处行业成长性较高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三种情况下,连锁股东对管理层年报语调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基于此,监管机构要引导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形成连锁股东网络;企业要给予连锁股东足够的重视;投资者要增强文本信息解读能力。

    2025年05期 v.25;No.137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价值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供应链韧性视角

    王可心;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企业价值提升的新引擎。数字技术赋能供应链韧性强化,为企业价值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从供应链韧性视角出发,基于2013—2023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价值。从传导机制来看,数字化转型通过锻造企业供应链韧性,即通过促进供应链协同、推进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和促进供应链效率提高来提升企业价值。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和处于高市场竞争程度环境中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建议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管理深度融合来增强供应链韧性,根据自身特点调整数字化转型策略;政府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完善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发展环境。

    2025年05期 v.25;No.137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会议旅游品牌国际化的关键要素与实践逻辑——基于参会者视角的扎根理论研究

    唐伟伟;曹庆楼;黄雪雯;何林洁;湛冬燕;

    会议旅游品牌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也能为我国旅游产业升级提供战略支持。通过与国际会议旅游参会者开展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会议旅游品牌国际化路径模型,揭示其关键要素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会议旅游品牌国际化的核心在于提升全球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这主要依靠品牌资本、服务体验、创新驱动、精细运营、策略联动和效益提升六大主范畴的协同发力。以品牌资本和服务体验奠定基础,通过创新驱动和精细运营注入新活力,借助策略联动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效益提升;在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中提高品牌的核心资本与服务体验价值,为会议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25年05期 v.25;No.13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邱文婷;张彪;付水宝;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够通过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优化技术资源配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但是,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存在多元主体融合深度有待加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以及教育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薄弱等现实困境。为此,提出推动产教融合、培育新质人才以及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开放等实践路径,以此全面打造职业教育创新链条,更好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5期 v.25;No.137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演进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张鹏飞;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意义重大。梳理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再到高水平建设的演进逻辑,剖析当前改革面临的办学理念滞后、组织变革动力不足、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改革推进困难、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不彻底等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着力点及实践路径,即凝练先进办学理念、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突出二级单位办学主体地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提升教职工积极性等,旨在推动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25年05期 v.25;No.137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浦颖;覃鸿妮;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是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制度创新。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加强学生管理是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学徒制学生管理工作比较特殊,实践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协同管理的意识不强,跟踪管理不够深入,心理扶持不够精细;企业对学徒制认识比较片面,管理学生的意愿不强,导师作用发挥不足。为此,学校要进一步履行学生管理主体责任,企业要增强育人主体意识,校企共同发力,推进学徒制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25;No.13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